徐霞客游记读书笔记
徐霞客是一位明代著名旅行家,他曾弃绝科举,放弃仕途,在他5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游遍全国名山大川,从事旅游和地理考察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徐霞客游记读书笔记,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!
“初二日,夜雨仍达旦。主人言:‘今日涨愈甚,舟益难渡。明日为街子,贵州为‘场’,云南为‘街子’,广西为‘墟’。候渡者多,彼舟不得不至。即余亦同行也。’余不得已,复从之。匡坐如昨日,就火煨粥,日三啜焉,枯肠为润。是日当午,雨稍止。忽闻西岭喊声,寨中长幼俱遥应而弛。询之,则豺狼来负羊也,幸救者,伤而未死。夫日中而凶鲁当道,余夜行丛簿中,而侥而无恐,能忘高天厚地之灵佑哉!”以上摘自《徐霞客游记》中的《滇游日记三》 。
文中,徐霞客记述着这样一个场景:西岭的豺狼来拖羊,村民发出呼喊声。于是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呼喊起来以响应远方的呼喊声,并赶过去帮忙。这个故事讲述的虽是一件小事,但却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。由这里,我们可以看出当地村民的纯朴和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。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弘扬的。从另一方面来看,这里连白天都有野兽出没,而徐霞客有时还要在夜里行走,这多么危险!我由衷地佩服他的勇气。不仅如此,有时,他也会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,这往往会使他全身湿透,甚至生病。因为天气,他有时不得已推迟他的旅程。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的热情。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
“ 抵崖下,则穹然巨洞,其门北向,其内陷空而下,甚宏。其人入汲于石隙间,随处而是,皆自洞顶淙淙散空下坠,土人少凿坯承之。水从洞左悬顶下者最盛,下有石台承之,台之侧,凿以贮汲者。洞从右下者最深,内可容数百人,而光阴不閟,然俱无旁隙别窍,若堵墙而成者也。”摘自《黔游日记二》 。
文中,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喀斯特地貌中溶洞的特征:巨洞穹隆,从高空凹陷下去,最深可容纳数百人,明亮而不幽闭,石缝间有水渗出。这些描述生动而形象。溶洞只是一种地下的喀斯特地貌,而对于地表的喀斯特地貌,徐霞客也进行了考察,如“其山参差森列,下多卓锥拔笋之岫,粤西石山之发韧也。”句中所描述的是石芽的特征。徐霞客把这种地貌称为“石山地貌”。
徐霞客是一位明代著名旅行家,他曾弃绝科举,放弃仕途,在他5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游遍全国名山大川,从事旅游和地理考察。他东边渡海到珞珈山,西到腾冲西境,北游盘山,南道罗浮山,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的大好河山。在我国古代的旅行家不少,但是大部分都是奉命出使或执行任务,但徐霞客一介布衣,不为执行公务,不为求法取经,他就是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,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旅游和地理考察上,是古代难得的专业旅行家。
但是一路上他很难享用各级官府提供的奖助,从事旅游事业的条件异常艰苦。他将家中的田产,事业甚至生命都献给了他酷爱的旅游事业。
在湘江遇盗,钱财被洗劫一空,连御寒的衣服也没有,同乡资助他回家的.路费,劝他不要再旅行了,而他却坚定的回答 不欲变余去志,用家中的田地做抵押,借得一笔路费,继续旅行。
读完这本书,使我感受到他为了毕生的旅游事业而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的精神,还有徐霞客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,他在地理学为人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还有,他不相信权威,只有自己的实践才是真实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这些后生来学习,俗话说 后来者居上,我们这些80、90后的青少年一定会再创辉煌,努力攀登!
文档为doc格式